完美主义陷阱——读《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

你根据网上的评价,兴冲冲买了一堆技术书籍,特别是《CSAPP》、《DDIA》这两本名著,你心许已久,想着看完以后提升技术,成为高手。结果买来后激动地翻开《CSAPP》,似乎看不太懂,再看了会《DDIA》,发现全是理论没有应用,于是难免心灰意冷,阅读也草草了事。

你时常回忆起失败或是尴尬的经历,也许是一句不合适的话,也许是一次不如意的表现,对此感到愧疚、悔恨、自责、痛苦,有时也会幻想回到过去做出改变,但现实仍然残酷地提醒你一切既已发生,无可挽回。于是你变得越发纠结于过去,害怕失败,自我评价越来越低,为人处世也更加谨慎,甚至到了胆怯的地步。

你很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能得到所有人的欢迎。得到认可,会很开心,感觉自己无所不能,充满了动力;反之,则一蹶不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开始讨厌自己。你会为朋友可能的误会而焦躁不安,在公共场合总是觉得有人在关注自己,一举一动都不太自然。他人的评价左右了你的生活,你无法客观看待自己。

你写代码时,总担心自己的写法不符合编程语言的惯用法,你希望写出的代码专业且简洁,符合编程规范。于是你花大量时间,纠结于代码设计、命名、排版。你致力于消除每一个 IDE 警告信息。你会纠结于什么编辑器最好,什么编程字体最合适,该用多少字号,多少行间距。结果,在旁人眼中,你的工作效率低下,经常加班,偶尔还会完不成任务。

你想写一篇技术博客,介绍一个有趣的知识点。你担心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对应的背景知识,却发现了更多的未知概念,你觉得自己只有弄清楚这一切,才能写出好文章,于是又开始学习这些未知概念。你还会担心自己文笔不行,你担心自己的文字西化现象严重,你担心自己词汇量不够丰富,担心写出病句。为了应对这些担心,又开始学习写作。总之,你已经准备了很久,但博客文章还没开始。

如果你符合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大概率是陷入了完美主义陷阱。别担心,我曾经或许现在也是如此,因为这些都是我切身体会过的经历。高要求,纠结过去,渴望认同,低效,拖延症,对我的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我有时痛恨自己为什么有这么多缺点,而且迟迟得不到改善。我也尝试过许多办法,偶尔有些作用,但没过多久又故态复萌。究其原因,在于将这些问题当作分散的结构,没有思考背后的练习。直到最近看了一本书——《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里面介绍了完美主义者的种种表现,都和我的感受一致。从完美主义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缺点,豁然开朗,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释。

平心而论,这本书并不特别优秀,作者把一个章节的内容扩充成了一本书。当然,这是心理类书籍的通病。此外,作者在书中的部分内容编排也不合理,不同章节有些概念重复,有填充字数的嫌疑。客观而言,这是一本不完美的「观点」书。

对我来说,作者的观点刚好符合我的个人情况,对我有些启发,能帮我看清一些问题。对此,我已经十分庆幸。我不打算重复作者的说法,打算按照自己的理解,阐述我理解的不完美主义。个人之言,十分主观,算不上完美。

完美主义

完美,是个好词,缀以主义二字,听起来也不坏,但《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这本书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作者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伤害很大的消极心态,需要严肃对待

完美主义并非全无是处,至少追求卓越这点不坏,心理学上称之为积极完美主义。追求卓越,让人能持续进步,保持自信,呈现出积极的精神面貌。

把完美主义视为褒义词的人,会说完美主义还有其他优点。比如因为对完美主义的追求,才能产生行动的动力。对此,书中表示通过采取行动来改变思维和情绪比通过改变思维和情绪来行动容易得多。依靠动力的行动通常难以为继,反之,当人行动起来的时候,也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达到愿意继续行动的心理状态。

完美主义的的问题在于极致。完美这个词本身就有极致的意思。在这个概念下,无形间给心灵和行动都加上了束缚。对外,完美主义者会维持自己的形象,不能出错,不能失败。极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为此疲惫不堪。对内,完美主义者要求自己保持完美,接受不了自己的缺点,还要求行事完美,希望通过完美的过程得到完美的结果。在完美主义的束缚下,情绪处于一种持续紧绷的状态,得不到放松,反而会对个人的表现产生影响。追求完美的时候,也是在自我设限。遇到一点困难,就找借口不行动,放大客观条件限制,忽略主动的作用。因为太晚了不想看书,因为太冷了不想写代码,因为文笔不好写不了小说。再比如此刻,我因为思路阻塞,觉得例子不贴切,也担心写出来的文章没人看,就不想继续写下去了。完美主义的极致像是一块放大镜,放大了过程的要求,放大了困难,放大了成功的重要性,放大了失败的后果。看到这个放大的世界,人只会联想到自身的渺小。

关于完美主义的根源,作者提出了四种可能。

完美主义源于缺乏安全感。经历过一些挫折后,有些人开始悲观起来,将失败的原因归于自身的不足,认为自己能力达到某个水平就能成功,于是希望通过追求完美来使自己接近成功。完美主义对于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是一面盾牌,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躲在盾牌之下,就不会再受伤害。然而理想中的完美如同海市蜃楼,终究难以企及,于是不安者愈不安,悲观者愈悲观,只能把盾牌攥得更紧了。我的完美主义变得严重,就是在遭受一些打击之后。那时候的我手足无措,觉得自己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现在的环境,并且片面地认为自己达到设想的完美目标后就能有所改善。这种完美目标自然难以实现,不安感也就越发强烈。

自卑的人容易追求完美。自卑是一种自我认知错误。自卑者认为自己存在缺陷,即使缺陷可能根本不存在,也会错误地断定自己一无是处。自卑会让人看不起自己,从而演变为对自己的苛刻要求。这种对完美的追求,成了自卑者美化自身的道具。有些自卑者能通过实现一个个目标来逐步获得自信,但也难以摆脱完美主义的习惯。完美主义习惯让人下意识要求各方面都完美,难以适应本就不完美的社会,逐渐演变出各种心理问题。在高中时期,我因为一些缺陷,变得十分自卑。我讨厌自己,变得敏感,丧失信心,看低自己的能力。我开始渴望认同,给自己定下一个又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这种自卑心理在高中毕业后有所改善,但对完美主义的追求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伴随我的各个选择,直到现在。

对现状不满,希望有所改变,追求卓越,这也是一种完美主义。

最后一种完美主义根源,是否定的成长环境。学校教育的唯分数论,让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认知,成绩好是好孩子,成绩差就是坏孩子。家长如此,学校亦是如此。在这个环境里,及格是一种过错,只有满分才能得到认可。成长于这种极端环境下,人会下意识认为做到最好才是唯一选择,不能接受其他结果,也难以适应意料之外的情况。

不完美主义

针对完美主义的各种问题,作者给出的建议是追求不完美主义。努力进步,不求完美。接受瑕疵,接受失败的结果,不再自责,转而关注收获。不完美主义者也追求卓越,但不会被目标限制,比起把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完更重要,不再恐惧失败。因为失败的结果也比半途而废更好。这种心态下,不过多关注外界的评价,压力更小,更能专注于事情本身。在外界看来,这样的不完美主义者不会在意些许失败,不会过分指责他人,专注于前进,无疑更好相处。诚然坚定的完美主义者值得敬佩,但一个宽容的不完美主义者更加亲和。不完美主义者当接受不完美的时候,反而离完美更近了。

从完美主义转变为不完美主义,需要从思维方式开始,到每一个决定,再到采取行动的方式。这并不简单,毕竟改变一个习惯,需要庞大的能量。好在我的目的是不完美主义,我可以接受这个不完美的转变过程。

转变

如果你对自己和他人有不切实际的高标准,请调整自己的预期。最好的组合是总体期待很高,具体期待很低。积极乐观看待人生,相信未来会更好,但不局限于某个时刻和事件。过高的具体期待难以满足,会影响我们的信心。较低的具体期待,预想到可能会存在问题,反而更好适应问题。较低的具体期待,对应的是较低的行动门槛,行动力反而更高。

行动前记录预期也是一个好办法。记录下最好的情况,以及对应的可能性,最差的情况,以及对应的可能性,最后是最可能出现的情况。在完成之后,再来看这个清单,会发现过多的担忧其实不过如此。

如果你容易纠结于已经发生的事情,经常自责,请先学会和自己和解。

首先,接受沉没成本。一切已经发生,无可挽回。纠结不放是一种绝望而无谓的挣扎,你的痛苦也不能改变过去,只能让你进一步自我否定。与其纠结于过去,不如积极面对现实。当然,面对现实是一件残忍的事情,意味着忍受全部痛苦。请记住,犯错是人性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犯错,与其纠结于过错,不如想办法去弥补错误。

其次,并非所有的失败都是因为个人问题,有些可能单纯只是一个意外。要学会区分意外和失败。与外部环境的交互往往具备偶然性,几次失败算不了什么,扩大样本就好了。求职、恋爱、社交,都属于此列。即使真是无可避免的失败,换个方法再试试,要么成功,要么排除了一种可能。

最后,不要用本应该来反思。当前选择失败了,不代表另一种选择就能成功。多元宇宙理论中,一个选择可能衍生出很多条世界线。即使真是一个二元抉择,至少也能保证今后选择正确的选项。重要的不是拘泥于过去,而是积极面对未来,采取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一直看着后视镜是很危险的,会出交通事故哦。开车的时候必须专心地看着前进的方向。已经走过的路,只要时不时地回顾一下就可以了。 –伊坂幸太郎《余生皆假期》

如果你缺乏自信,渴望认同,希望每个人都喜欢自己,不妨大胆一点,叛逆一点。重点是学会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不要受焦点效应心理影响,高估周围人的关注。其实大多数人,都不会在意你今天的穿搭配色是否协调,衣服是穿给自己看的。也没人会特别主义你的走路姿势是否正常,任你猫步滑步太空步,旁人也只会短暂关注,几分钟之后就忘了。他们的评价不会对你的人生产生任何影响。尴尬可以从生理角度解释。尴尬或者大多数情绪都是人体的保护机制,通过激素让人感到难受,降低积极性,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一旦消除尴尬的情绪,就不会再受尴尬的情绪影响。最重要的是理解一点,介意你表现的人对你而言并不重要,而对你真正重要的人根本就不介意你的表现。

缺乏自信,可以试试一些技巧。有一种说法是当人采取一种自由伸展的姿势时,身体会分泌睾酮,抑制压力激素皮质醇,变得更加自信。至于什么是自由伸展的姿势,可以回忆一下 Rose 女士在泰坦尼克号船艏上的经典动作。最好同时深吸一口气,想象自己正在拥抱整个世界,或者被整个世界拥抱。保持这个姿势两分钟,就能从生理角度影响情绪。假装自信也是一个提高自信心的好办法,可以观察自信的人,模仿他们的举动,渐渐地能改变自己的意识。这是一种自我欺骗的技巧。降低标准是另一种提高自信的方法。不要将别人设为自己的行动标准,而是跟自己比。关注进步,而不是和别人的差距。

如果你总是瞻前顾后,出现了拖延症状,可以考虑背后是不是完美主义在影响。迟迟无法进入行动状态有两种原因。

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不足以完成。想造一个轮子,又觉得自己水平不够,等以后能力提高了再动手。普遍情况是,能力提高了,也会找出新的借口不去行动。应对这种情况的最好办法是行动起来,边做边学

觉得准备不充分也是另一种拖延。此时已经决定动手去做了,但又觉得还没准备好,想再多考虑考虑,以适应未知的情况。准备充分是个好习惯,特别是对于医学和航空航天。但不是所有行业,所有行动,都需要准备一个手册,详尽罗列出各种可能的问题,临场时查手册一一应对。社会是一个混沌系统,意料之外的事情随机可能发生,罗列出所有可能不现实。大多数任务都不需要充分准备,比起质量,效率更加重要。行动起来,随机应变,反而是适应社会的最好方式。有一种决策方式是四七原则,做决策和具体行动时,掌握的信息应该高于 40%、低于 70%。这样就足够去做一个明智的决定,同时被太多冗杂信息干扰。

有些事情根本就不需要决策。如果好处大于坏处,就去做。如果一些选择本身没有区别,就在十秒内决定。如果一件事只需要两分钟就能完成,直接行动,立刻马上。选择跟体力一样,是有限的。不要在琐屑的小事上挥霍。

各类计时器是应对拖延的一个有效办法。我比较常用番茄钟。一开始可能会觉得 5 分钟的休息时间太短了,可以没必要完全按照规范来,毕竟完全遵守规范也是一种完美主义的体现。可以采用更长的休息时间,比如 25 分钟,因为重要的是行动以及行动中尽量专注。当然,即使偶尔分心了,无需自责,人的大脑结构决定了专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如果想要刻意锻炼专注能力,可以试试冥想。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仍然觉得已知信息太少,花了很多时间查资料,迟迟不曾动笔。直到我意识到,我只是在写一篇普通的文章,最重要的读者就是我自己。先写出来,再慢慢改就是了。开始写之后,我也一度觉得写不好而想放弃。这时候我提醒自己,这就是一篇拙作,修辞不佳,文字不简洁,观点模糊不清,论证站不住脚。先坚持下去。多写几篇这种拙作之后,我能知道自己看书的时候还有哪些概念不清楚,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能感受到自己的写作水平还有哪些缺陷,可以针对性练习来补强。长期坚持下去,总能写出一篇佳作。

不完美主义者的特点就是先行动起来,关注个人成长,不要过多在意外部环境,积极看待未来,不要纠结于细枝末节,接受此时此刻的不如意。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自责。

以上观点,只是作者对种种问题提出的一个解释,并非什么金科玉律,而我恰好比较认同这种解释,所以记录下来。如果你有不同看法,当然可以,证明你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人坚持做自己就可以了。如果你刚好和我一样,苦于自身的种种缺点,又无法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在人生道路上踟蹰不前,不妨试试做一个不完美主义者,没准会跟我一样,有茅塞顿开之喜。

这是一篇不完美的文章。写作过程中,我多次克制了对质量的追求,只以完稿作为主要目的。而且在组织内容的时候,也感觉有些观点不够清晰,甚至有些概念都不是特别明确。我感觉目前的认识还不够,但仍然想将思绪记录下来,以期将来能完善和更正。有机会再介绍我的实践经历。